4年前,全國1/3法官連署發起新司改運動,最高法院因此廢除保密分案、召開死刑辯論庭,重大法律爭議也以公開審理方式為之;近年最高法院多名法官退休,年輕的二審法官升任後,也再度展開改革運動,其中一項就是「公開透明」,要求法官對自己承審的案件「負責到底」。

2012年總統大選前,基層法官進行新司改,打出「改革最高法院,拆除恐龍法官溫床」口號,他們希望總統能將提名最高法院院長的權力「下放」,由法官票選適任人選,再提供總統參考派任,並全面檢討目前最高法院的審理機制。

改革派法官們的訴求,獲得當時的馬英九總統認同,司法院更是直接下手,刪除最高法院有關保密分案規定,比照一、二審採取一般分案措施,並將主辦法官的姓名列在判決書中、合議庭成員的最後一位,民眾收到判決書後就能知道是由哪位法官審理。

實施62年的保密分案正式走入歷史之後,只要是案件的告訴人、被害人、律師、代理人等訴訟關係人,都可上網下載書面表格,填寫資料後,以郵寄或者親自送件的方式,向最高法院聲請查詢主要承審法官姓名。

雖然當事人可聲請查詢主辦法官姓名,但是判決結果主文公告之後,須等約半個多月才能夠收到正式的判決書,最高法院也才會將判決書上網公告;重大矚目案件判決出爐,民眾根本無法第一時間得知是由哪些法官審理,因此最高法院進行此次改革,讓司法更加透明。

不僅如此,民眾更希望在最高法院開了改革第一槍後,其他法院也能隨之跟進,讓司改成為「人民的司改」,確實受民眾監督,符合社會期待。

中國時報 林偉信/台北報導

arrow
arrow

    pw104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